钛蚀刻液Ti-899M-AS
基本资料
- 料号
- 72782
- SDS 编号
- QLE-187
- 中文名称
- 钛蚀刻液Ti-899M-AS
- 英文名称
- -
- 成分与浓度
-
成分 CAS No 化学式 浓度占比 過氧化氫(Hydrogen peroxide) 7722-84-1 NA <35% 酚磺酸(Phenolsulfonic acid) 1333-39-7 NA <1% 水( DI Water ) 7732-18-5 NA <77.8% - 禁配物
-
1 污染物(如重金属离子、灰尘、催化性金属及其盐类...,etc.)
2 易燃物(如紙、木材、油类...,etc.)
供应商
名称 | 联系电话 | 邮编 | 地址 | 传真号码 | 电子邮件 |
---|---|---|---|---|---|
添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03-5973597 | 添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新竹縣新竹工業區光復路 4-2 號 | 03-5973211 |
化学品
# | 料号 | 使用部门 | 属性 | 危险化学品 |
---|---|---|---|---|
尚无任何资料 |
#1: 化學品與廠商資料
化学品名称:Ti-899M-AS其他名称:钦蚀刻液
建议用途及限制使用:—
制造者、输入者或供应者名称、地址及电话: 添鸿化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市金山区漕泾镇亭卫公路3318号2幢201 室021-67256989 |
紧急联络电话I传真电话:0532-83889090 |
#2: 危害辨識資料
化学品危害分类: |
|
1.氧化性液体:第3级 |
|
2.金属腐蚀物:第1级 |
|
3.急毒性物质:吞食:第4级 |
|
4.腐蚀/刺激皮肤物质:第1级 |
|
5.严重损伤/刺激眼睛物质:第1级 |
|
6.特定目标器官系统毒性物质-重复暴露:第2级 |
|
标示内容: |
|
象征符号: 氧化性、腐蚀、健康危害、 |
惊叹号 |
警示语:危险 |
|
危害警告讯息: |
|
1.可能加剧燃烧;氧化剂。 |
|
2.可能腐蚀金属。 |
|
3.吞食有害。 |
|
4.造成严重皮肤灼伤和眼睛损伤。 |
|
5.造成严重眼睛损伤。 |
|
6.长期或重复暴露可能对器官造成伤害。 |
|
危害防范措施: |
|
1避免与眼睛接触;若与眼睛接触,立刻以大量的水洗涤后洽询医疗。 |
|
2.紧盖容器、置于通风良好的地方。 |
|
3穿截适当的防护衣物、手套、戴眼罩I护面罩。 |
|
其他危害:— |
#3: 成分辨識資料
中英文名称:— |
同义名称:—
化学文摘社登记号码(CAS No):—危害成分(成分百分比):—
混合物:
化学性质:
危害成分之中英文名称 |
浓度或浓度范围(成分百分比) |
化学文摘社登记号码 (CAS No) |
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 |
<35% |
7722-84-1 |
酚磺酸 (Phenolsulfonic acid) |
<1% |
1333-39-7 |
水(DI Water) |
<77.8% |
7732-18-5 |
#4: 急救措施
不同暴露途径之急救方法: 吸 入:1.立即将患者移至新鲜空气处。
皮肤接触:1.立即用水清洗皮肤。 2若渗透衣服,立即脱掉衣服,并用水清洗皮肤。 3.立即就医。 眼睛接触:1.立即撑开上下眼皮以大量水清洗。
食 入: 1.若患者意识清醒,立即喝下大量的水。 2.用手指插入喉咙催吐。
|
最重要症状及危害效应:刺痛、皮肤暂时性变白。
对急救人员之防护:戴耐化学品之手套,以免接触污染物。
对医师之提示:请用清水冲洗患者患部,勿使用其他药剂,以免患部发生更剧烈反应。
#5: 滅火措施
|
#6: 洩漏處理方法
个人应注意事项: 1穿着耐化学品之防护衣及手套,并配戴正压式自携式全面型呼吸防护具。 2.禁止未穿着防护装备及衣物之人员进入泄漏区。 3在未清除干净前,限制人员进入泄漏区。 |
环境注意事项: 1.将周遭易燃物移除或隔离。 2禁止火源。 3.保持泄漏区通风良好。 |
清理方法: 1使用大量水稀释(勿使用化学灭火剂)。 2在安全许可条件下,设法阻止或减少泄漏。 |
#7: 安全處置與儲存方法
处置: 1储存之容器及可能用到的一切设备应小心选择,以减少其反应之危险性。 2储存处附近应备有水源。 3为保持取出容器内双氧水纯度,取出后之溶液不要再回收至原容器内。 4容器应加盖并保持排气,避免撞击等物理性伤害。 5容器排空前,应以水冲洗干净。 6排空容器不要使用压力挤出排空。 |
储存: 1储存于阴凉、干净防火的地方。 2远离可燃物、重金属、催化金属化合物、热源和火源,避免阳光直射。 3储存在贴有标示之适当容器里,并避免容器受损。 4储存温度5°C~40°C。 5建议可使用耐燃和耐酸物质储存容器,例如,HOPE、PP、PTFE等。 |
#8: 暴露預防措施
工程控制: 建议采用区域性或广泛性抽风设备,以确保员工的曝露降至最低限度之下。由于区域性的抽 风设备可于污染物产生初期,即刻控制其散发,防止散布整个工作场中,故较建议采此型的抽凤设备。 |
|||
控制参数: |
|||
八小时日时量平均容许浓度短 TWA |
时间时量平均容许浓度 STEL |
最高容许浓度 CEILING |
生物指标 BEls |
1ppm(过氧化氢) |
2ppm |
|
I |
个人防护设备: 呼吸防护:正压全面型供气式呼吸防护面具,辅以正压自携式呼吸防护具或配戴双罐式防毒全面具及综合气体滤毒罐,建议可使用符合美国NIOSH标准。 手部防护:丁基橡胶、聚乙烯、氯化弹性体等材质之防渗或耐化学防护手套,上述建议可 使用符合EN及CNS标准。眼睛防护:1.防溅安全护目镜。 2全面罩。 3切勿戴隐形眼镜。 皮肤及身体防护:聚酶压克力纤维之防护衣、工作靴。 |
|||
卫生措施: 1严禁抽烟或饮食。 2受污染之衣物,洗净后才能再穿截或丢弃。 3使用双氧水后,须彻底洗手。 |
#9: 物理及化學性質
外观(物质状态、颜色等):澄清无色、液体气味:轻微辛辣味嗅觉闽值:— 熔点:—
pH值:1-5 沸点I沸点范围:106-125°C
易燃性(固体、气体):— 闪火点:
分解温度:— 测试方法(开杯或闭杯):—
自燃温度:— 爆炸界限:—
蒸气压:15-25 mmHg@30 °C 蒸气密度:1.17 100%比02 @air =1
密度:水=1@20 °C 1.11-1.23 溶解度:溶于水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 Kow):— 挥发速率:—
#10: 安定性及反應性
安定性:
2若受到污染或放置在高温处、火源处时,会急速分解呈现不安定。 |
特殊状况下可能之危害反应:— |
应避免之状况:
3周遭有易燃物(如纸、木材、油类..,etc。)。 4.容器排气孔被阻塞。 |
应避免之物质: 1.污染物(如银、钻、络、铁等离子、灰尘、催化性金属及其盐类..,etc.)。 2易燃物(如纸、木材、油类..,etc.) |
危害分解物: 受到污染或放置在高温处、火源处时,会急速分解成氧气与水并产生温度与压力。 |
#11: 毒性資料
暴露途径:皮肤、吸入、食入、眼睛
症状:刺痛、皮肤暂时性变白、红肿、起泡、胃痛、呕吐、眼疾
急毒性: 1.蒸气会造成眼睛、鼻子及喉咙之刺激咸。 2液体溅到眼睛会造成严重伤害及目盲之可能,此症状可能会在暴露后一周或更久时间才会出现。 3.与皮肤接触会造成刺痛及暂时性变白,冲洗干净后2~3小时会恢复,若有残留物会造成红肿及起泡。 4食入会伤害喉咙、食道及胃,可能导致食道及胃出血。 5食入过氧化氢会产生大量氧气而使食道及胃扩大造成伤害。 6.LD50(测试动物,吸收途径)(过氧化氢):376 mg/ Kg(大鼠,吞食) LC50(测试动物,吸收途径)(过氧化氢):2000 mg / m3/4 hours(大鼠,吸入); |
慢毒性或长期毒性: LC50(鱼类)(过氧化氢):37.4 mg/ L/96 hours 参考GHS SOS及GHS危害分类系统判定,无须对水生毒性进行危害分类。 |
#12: 生態資料
生态毒性:—
持久性及降解性:—
生物蓄积性:—
土壤中之流动性:—其他不良效应:—
#13: 廢棄處置方法
废弃处置方法:
|
#14: 運送資料
联合国编号:2014
联合国运轮名称:过氧化氢(浓度小于60%)
运轮危害分类:第5.1类氧化性物质,次要危害为第8类腐蚀性物质包装类别: II
海洋污染物(是/否):否
特殊运送方法及注意事项:—
#15: 法規資料
适用法规:
1职业安全卫生设施规则
2危害性化学品标示及通识规则
3有机溶剂中毒预防规则
4劳工作业场所容许暴露标准
5道路交通安全规则
6事业废弃物贮存清除处理方法及设施标准
7公共危险物品及可燃性高压气体设置标准暨安全管理办法
8危害性化学品评估及分级管理办法
9优先管理化学品之指定及运作管理办法
#16: 其他資料
参考文献1危害化学物质中文数据库,环保署
I名称:添鸿化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制窗体位
I地址I电话:上海市金山区漕泾镇亭卫公路3318号2幢201室021-67256989
姓名(签章):虞治民
制表日期12022.09.01
备注 |
上述数据中符号“—”代表目前查无相关数据,而符号“I”代表此字段对该物质并不适用。 |
本资料表是冬考国内外文献及制造商或供货商提供原文之资料编撰而成,本公司对上述资 料表已力求正确,但错误仍恐难免,各项数据仅供冬考,使用者请依应用需求自行负责判断其可用性本公司恕不负任何责任. |
已启用
- 版本
- 1.0
- 初版日期
- 2019年8月30日
- 修改日期
- 2022年9月1日
- 过期日期
- 2027年9月1日
- 发布时间
- 2023年4月14日 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