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

基本资料

料号
72291
SDS 编号
QLE-029
中文名称
盐酸
英文名称
Hydrochloric acid
成分与浓度
成分 CAS No 化学式 浓度占比
盐酸 7647-01-0 NA 纯物质(成分百分比):35-38%;水物质(成分百分比)65-62%
禁配物
  1. 金属。
  2. 碱(如氢氧化钠、胺)。
  3. 醛、环氧化物。
  4. 还原剂。
  5. 氧化剂。
  6. 爆炸物。
  7. 乙炔化物、溴化物、碳化物、硅化物。
  8. 氰化物、硫化物。

9.磷化物。

供应商

名称 联系电话 邮编 地址 传真号码 电子邮件
尚无任何资料

化学品

# 料号 使用部门 属性 危险化学品
尚无任何资料

#1: 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化学品名称

盐酸(Hydrochloric acid)

推荐用途

应用于太阳能光伏行业、半导体等电子行业

限制用途

制 造 商

晶瑞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生产地址

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吴中经济开发区善丰路 168 号

电 话

86-512-65288111

传真

86-512-65287111

E-mail/邮箱

sales@jingrui-chem.com.cn

Web/网址

Http://www.jingrui-chem.com.cn

24H 应急电话

86-025-85477110 (I 级应急咨询服务)

#2: 危险性概述

最重要危害与效应

健康危害效应

极具腐蚀性,会严重刺激鼻紫、喉咙、眼睛。高浓度暴露可能造

成致命的肺水肿、失明、牙齿糜烂。

环境影响

物理性及化学

性危害

与金属接触会产当易然气体。

特殊危害

GHS 危险性类别

皮肤腐蚀 类别 1B

金属腐蚀物 类别 1

GHS 标签要素

危险性符号

 

警示词

危险

危害性说明

引起严重皮肤灼伤和眼睛损伤。

可以腐蚀金属。

防范性说明

防止吸入蒸气。

戴防护手套、穿防护服、防护眼镜、防护面罩。

应急综述

如误吞咽,漱口。不要(诱)引吐。

如进入眼睛,立即用水冲洗至少 15 分钟。戴隐形眼镜者应在前 5分钟后取下隐形眼镜,然后继续冲洗眼睛。

主要症状

刺激感、哽噎感、咳嗽、灼伤、溃疡、肺水肿、皮肤炎、失明、牙齿变色、慢性

支气管炎。详见第 11 部分。

#3: 成分/组成信息

中英文名称

盐酸(Hydrochloric acid)

同义名称

氢氯酸(Chlorohydric acid,Hydrochloric acid sloution,Hydrogen chloride,Aqueous hydrogen chloride,Muriatic acid,Spirits of salt)

化学文摘登记号

CAS No.7647-01-0

危害物质成分

纯物质 (成分百分比):35.0-38.0%;水物质(成分百分比)65.0-62.0%。

#4: 急救措施

不同暴露途径之急救方法

  • 吸 入:移除污染源或将患者移至新鲜空气处。若无法呼吸,施予人工呼吸;若呼吸困难,提供氧气。维持患者体温及休息。立即就医。

 

  • 皮肤接触:立即以大量水冲洗至少20-30分钟,并在冲洗时脱去污脏衣物。受

污染的衣服,须完全洗净方可再用或丢弃。立即就医。

 

  • 眼睛接触:立即撑开眼皮,以水缓和冲洗受污染的眼睛20分钟以上。立即就医。

 

  • 食 入:若患者即将丧失意识或已丧失意识或痉栾,勿经口喂食任何东西。让患者用水彻底漱口。勿催吐。让患者喝 240-300 毫升的水,若有牛奶,喝水后再给喝牛奶。若患者自发呕吐,让其身体前倾以免吸入呕吐物,反复漱口。立即就医。

最重要症状

及危害效应

极具腐蚀性、可造成致命的肺水肿、甚至可致死。引起灼伤,甚至失明。

对急救人员之防护

应穿着 c 级防护装备在安全区实施急救。

对医师之提示

患者吸入时,考虑给予氧气。避免洗胃及引发呕吐。

#5: 消防措施

适用灭火剂

此物不燃,如果四周着火,使用适当的灭火剂。

灭火时可能遭遇

之特殊危害

与金属接触会产生氢气。

特殊灭火程序

  1. 喷水雾冷却暴露于火场中的容器以防止容器爆裂,并可因此降低或驱散蒸气。
  2. 若泄漏,勿对泄漏源直接喷水雾,受过训之人员可中和泄漏。

消防人员之

特殊防护

配戴全身式化学防护衣及空气呼吸器。

#6: 泄漏处理方法

作业人员防护措施

配戴全身式化学防护衣。

应急处置程序

限制人员进入,直至外溢区完全清干净为止。确定是由受过训之人员负责清理之

工作。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

应急处置方法

●加仑桶或 20L 桶泄漏:控制泄漏源,漏液用砂土、化学品专用吸收棉吸

收或用水大量冲洗。

 

  • 200L 桶或立方桶泄漏:设法控制泄漏源,将桶损坏处用 AB 胶粘住后,将泄漏

桶中的物料通过气动隔膜泵或手提泵移入洗净的空桶中。漏液用砂土、石灰、化学品专用吸收棉吸收围堵或用水大量稀释。

 

●生产设备管道泄漏:

1.设备紧急停车。 2.限制人员进入。3. 由设备操作人员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后用大量水稀释泄漏的盐酸并冲入污水管道,通知废水处理装置操作员及时加碱中和。4.由设备维修人员穿戴好个人防护用品后进行维修。

 

●槽罐泄漏:

  1. 槽罐本体少量泄漏盐酸时,使用专用堵漏工具(充气枕)对泄漏槽罐进行堵漏,再用干土、干砂或化学吸收棉等覆盖泄漏物,即返回工厂处理。
  2. 槽罐上的阀门泄漏盐酸时,先用多层厚塑料袋套住,即返回工厂处理。
  3. 槽罐本体大量泄漏盐酸时,应视情况找到漏点控制泄漏,并用厚塑料袋覆盖泄漏点(防止盐酸气体大量逸出伤害人员),联系工厂应急人员,移出槽罐内的盐酸,同时泄漏液体周围筑堤,再用干土、干砂或化学吸收棉等覆盖泄漏物,现场

警戒,疏散周围人员。

环境保护措施

  1. 对泄漏区通风换气。
  2. 大量外泄时需喷水雾遏止盐酸雾。
  3. 应急时的冲洗水应尽量排入污水管网。
  4. 大量外泄时,应通知政府职业安全卫生与环保相关单位,检测周边环境是否受到酸雾的影响。
  5. 所有应急是所使用产生的清理物应作危废处置。

泄漏盐酸的清

除、收容方法及所使用的处置材料

  1. 必须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否则不要碰触外泄物。
  2. 避免外泄物进入下水道、水沟或密闭的空间内。
  3. 在安全许可状况下设法阻止或减少溢漏。
  4. 用砂、泥土或其它不与泄漏物质反应之吸收物质来围堵泄漏物。
  5. 少量泄漏:用不会和外泄物反应之吸收物质吸收。已污染的吸收物质具有相同的危害性,须置于加盖并标示的适当容器里,小量的溢漏可用大量的水稀释。
  6. 大量泄漏:联络消防,紧急处理单位及供货商以寻求协助。
  7. 用水冲洗外泄区,但勿让水渗入容器内。

防止发生次生危害

的预防措施

#7: 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处置

  1. 涉及与盐酸的有关的作业时,应正确穿戴符合安全要求的个人防护用品。PPE使用前要认真检查,确认完好可靠。
  2. 现场应有该化学的安全标识,使用前应确认化学品包装上的标识,避免误用。
  3. 避免让蒸气或雾滴释放至工作场所的空气中,操作区维持通风良好。
  4. 使用场所应设有排风装置,为防止盐酸雾气的吸入,作业人员应戴活性炭口罩。
  5. 稀释或制备溶液时,应缓慢的将酸加入水中,以免发生喷溅。
  6. 容器应标示,不用时应盖紧,并避免受损。
  7. 空容器可能含残渣,亦具危害性。

储存

  1. 贮存于阴凉通风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
  2. 适宜储存温度≤30℃,适宜相对湿度≤80%,保持容器密封。
  3. 贮桶应先排气且至少每周检查内部压力一次。
  4. 贮存区采用防蚀之建材、照明及通风设备。
  5. 限量贮存,并定期检查容器是否损害或泄漏。
  6. 储区内或附近应备立即可用的灭火剂。
  7. 贮存产品的堆放应安全可靠,垛高不超过 1.5 米。
  8. 应避免之物质:金属, 碱(如氢氧化钠、胺)、 醛、环氧化物,还原剂,氧化剂, 爆炸物, 乙炔化物、溴化物、碳化物、硅化物、氰化物、硫化物、 磷化物。

#8: 接触控制和个体防护

卫生措施

  1. 使用中禁止吸烟、进食、饮用。
  2. 操作后彻底清洗。
  3. 防止一切接触。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4. 防止皮肤、眼睛和衣物接触。
  5. 工作后尽速脱掉污染之衣物,洗净后才可再穿戴或丢弃,且须告知洗衣人员污染物之危害性。

工程控制方法

  1. 局部排气装置。2. 最好在密闭系统中作业。

控制参数

八小时日时量平均容许浓度 TWA

 

短时间时量平均容许浓度 STEL

 

最高容许浓度 MAC

7.5 mg/m3

 

生物指针 BEI

个人防护设备

  • 呼吸防护:

50 ppm 以下:戴含防 HCL 滤罐之化学滤罐式、动力型空气净化式、供气式、自携式呼吸装置。

未知浓度:戴正压自携式呼吸防护装置、正压全面型供气式呼吸防护装置辅以正压自携式呼吸防护装置。

逃生:戴含防酸滤罐之气体面罩、逃生型自携式呼吸防护装置。

 

  • 手部防护:防渗耐酸乳胶手套为佳。

 

  • 眼睛防护:戴气密式化学安全护目镜、全面罩

 

  • 皮肤及身体防护:穿上述防渗耐酸碱乳胶材质连身式防护衣,工作靴。

#9: 物理及化学性质

物质状态

液体

形状

无色或淡黄色具刺鼻味的发烟液

颜色

无色或淡黄色发烟液

气味

刺激性呛鼻味

pH 值

1.1(0.1N 溶液)

沸点/沸点范围

81.5-110℃

熔点/凝固点

-114.8℃(纯 HCl)

n-辛醇/水分配系数

分解温度

闪火点

-

℉ - ℃ 测试方法: 开杯 (√) 闭杯

自燃温度

爆炸界限

蒸气压

100 mmHg@20℃

蒸气密度

1.268

密度

1.18(水=1)

溶解度

全溶于水

#10: 稳定性及反应性

稳定性

正常状况下安定。

特定条件下

可能的危险反应

  1. 避免过度高温(150℃以上),以免分解生成氢及氯。
  2. 其本身不会聚合,但与某些不兼容物(例如环氧化物)接触,则会发生聚合反应。
  3. 金属:会反应生成易燃性氢气。
  4. 碱(如氢氧化钠、胺):剧烈反应生成热及压力。
  5. 醛、环氧化合物:可能造成剧烈的聚合作用,产生热及压力。
  6. 还原剂:起反应,可能释出热量,引起火灾并放出易燃性氢气。
  7. 氧化剂:可能起反应,放出热及具腐蚀性与毒性的氯气。
  8. 爆炸物:会生热而造成爆轰。
  9. 乙炔化物、溴化物、碳化物、硅化物:可能反应生成易燃性气体(例如乙炔)。
  10. 氰化物、硫化物:可能反应生成毒气(氢化氰或硫化氢)。
  11. 磷化物:可能反应放出毒性且易燃的磷化氢。。

应避免之条件

避免过度高温(150℃以上)。避免与某些不兼容物(例如环氧化物)接触。

应避免之物质

  1. 金属。
  2. 碱(如氢氧化钠、胺)。
  3. 醛、环氧化物。
  4. 还原剂。
  5. 氧化剂。
  6. 爆炸物。
  7. 乙炔化物、溴化物、碳化物、硅化物。
  8. 氰化物、硫化物。
  9. 磷化物。

危害分解物

#11: 毒理学信息

急毒性

  • 吸入:极具腐蚀性。浓溶液(PH<3)之蒸气或雾滴会严重刺激鼻子,引发喉痛、

咳嗽及呼及困难(50-100ppm);暴露时间过久可致鼻、喉灼伤及溃疡。

 

1000-2000ppm 下数分钟即可造成致命的肺水肿。但其症状(如呼吸急促)

之症状可能数小时后才出现。

  • 皮肤:会造成严重刺激,引起红肿疼痛、腐蚀性伤害及永久的疤痕,甚至可致死。
  • 眼睛:低浓度(10-35ppm)的蒸气或雾滴会立即使眼睛发红。喷溅到溶液或接触

高浓度的蒸气或雾滴皆会造成严重的刺激,引起灼伤,甚至失明。

  • 食入:会腐蚀灼伤口、喉、食道及胃;症状包括吞咽困难、恶心、呕吐、腹泻,

甚至虚脱或死亡。吸入肺部会导致严重伤害及死亡。

LD50

(测试动物、吸收途径):900mg/kg(兔子,吞食)

LC50

(测试动物、吸收途径):8300mg/m3/30min(大鼠,吸入)

LDL0

81mg/kg(男人)

LCL0

50 ppm/30M(人类,吸入)

局部效应

1300ppm/30(人类,吸入)

致敏感性

慢毒性或长期毒性

低浓度可使牙齿变棕色;皮肤红肿、疼痛,引起皮肤炎;并可能造成鼻及牙龈出血

或慢性支气管炎及胃炎。高浓度暴露可能造成牙齿糜烂。

特殊效应

450mg/m3/1H(怀孕 1 天雌鼠,吸入)造成胚胎中毒及发育不正常。

IARC 将之列为 Group 3:无法判断为人类致癌性。

#12: 生态学信息

可能之环境影响/

1.生物蓄积性:在体内不会蓄积。

环境流布

2.会渗透士壤中,会溶解士壤中的物质,尤其是碳酸盐碱的物质,就某些程度而

 

言,会被中和。

 

3. LC50(鲦鱼):21900ug/L/96H

#13: 废弃处置

废弃处置方法:

  1. 含盐酸的废液必须遵照国家或地方法规交有资质的危废处理商进行处理。或将含盐酸废液加入纯碱、石灰溶液中,产生中性的盐溶液,用水稀释后排入废水处理系统。
  2. 装过酸的空桶应加以回收、再利用或由具备适当资质或具有许可证的承包商处理。

#14: 运输信息

国际运送规定

物品编号

联合国 UN/ID 1789 中国 CN/ID 81013

包装类别

Ⅰ类

本公司包装形式

500mlHDPE 桶(一托盘 30 箱)、4LHDPE 桶(一托盘 36 箱)、20LHDPE 桶(一托盘

32 桶)、200LHDPE 桶(一托盘 4 桶)、HDPE 立方桶、槽罐车

运输危险类别

8(腐蚀性物质)

国内运输规定

  1. 本品铁路运输时限使用有像胶衬里钢制罐车或特制塑料企业自备罐车装运,装运前需报有关部门批准。
  2. 铁路运输时应严格按照铁道部《危险货物运输规则》中的危险货物配装表进行配装。
  3. 起运时包装要完整,装载应稳妥。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
  4. 严禁与碱类、胺类、碱金属、易燃物或可燃物、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
  5. 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
  6. 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特殊运送方法及注

意事项

#15: 法规信息

适用法规:

  1. 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
  2.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 645 号)
  3. 作业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公约(第 170 号公约)
  4. 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GB15603)
  5.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
  6. 化学防护服的使用和维护(AQ/T 6107)
  7.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
  8. 危险货物品名表(GB 12268)
  9. 危险化学品名录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11. 化学品安全标签编写规定(GB15258)
  12. 危险货物分类与品名编号(GB 6944)
  13. 腐蚀性商品储存养护技术条件(GB 17915)
  14. 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公示通则(GB 13690)

#16: 其它信息

 

 

参考文献

  1. GBT16483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规定范围
  2. 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建议书和规章范本》
  3. 联合国《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
  4. 其他相关资料

 

 

备 注

※上述资料中符号“—”代表目前查无相关资料。

※上述各项数据为收集目前相关数据编写而成,但未尽完善, 各项数据仅供参考。

※使用者请依应用需求,自行负责判断其可用性,尤其需注意混合时可能产生不

同之危害, 使用者应自行负责其安全。

已启用
版本
1.0
初版日期
2015年10月1日
修改日期
2022年3月1日
过期日期
2027年3月1日
发布时间
2023年6月14日 20:36